
葫芦自古以来就是古老而独特的植物。《诗经国风》中,以匏(即葫芦)为象征,描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孔子在《论语》中赞美弟子颜回的品行高尚,提到他们生活的简朴,用葫芦劈成的瓢作为舀水的。这也反映出,古代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葫芦,并从中获取生活的实用器物。
在我老家,有两句关于葫芦的俗语流传甚广。其中一句“比着葫芦画瓢”,意味着有些事情有参照,容易完成。但对于初次学画的人来说,画葫芦并非易事。近年来,艺术高有时会出现画葫芦的题目,这让不少考生感到困扰。瓢这一老物件,在现代城市中已不多见,年轻一代可能对它并不熟悉。但在过去,瓢是家庭中的重要工具,用于舀水、舀面、舀粮食等。
每次读到《红楼梦》,都会被其中关于瓢的描写所吸引。宝玉对黛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情意。即便在富贵之家如贾府,日常生活中的工具也是瓢。
说到雨下得大、下得急,我总会想到“瓢泼大雨”这个词。这个词非常形象,让人感受到雨水的猛烈。但在未来,我们的后代可能会对这个词汇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可能无法从生活中体会到瓢泼大雨的真实场景。
在乡下,瓢也不需要购买。只需在房前屋后或菜园子里种上几棵葫芦,到了秋天就能收获许多瓢。这些葫芦经过晒干处理后,就可以锯开变成瓢。这个过程需要技巧,如果力度把握不好,可能会失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了葫芦的命名原因,以及它的多种用途和品种。葫芦是一年生藤蔓植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除了用于制作瓢,葫芦还可以食用。嫩葫芦可以切片炒食,也可以擦成丝调馅包水饺。葫芦的种子也可以食用,但大人们常常告诫小孩不要吃,说吃了会长龅牙。这不过是无稽之谈。现在乡村种植葫芦的已经不多见,更多是为了观赏而非实用。
画葫芦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小区里的空地上,一楼的人家种着葫芦,路过时我总会驻足观察。葫芦的叶子和藤蔓与丝瓜、黄瓜等爬藤类植物相似,可以用草书的笔法来描绘。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中的葫芦图让我特别着迷,他的笔墨和色调都精彩绝伦。古代的书画家所画的题材大都接地气,因为他们大多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关于葫芦和瓢,老家还有一句俗语:“东扯葫芦西扯瓢”,用来形容某人说话无主题、不正经。但实际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至今尚未完全理解。或许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吧。本文谈到了葫芦的种种方面:从瓢到画、从诗到美食、从古到今的文化内涵等等。不知不觉中似乎也有些“东扯葫芦西扯瓢”,但希望这些关于葫芦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兴趣和思考。(作者:壹点号雨兰诗文书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