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们来到山西芮城中条山麓的一个小村庄,记录下了令人动容的一幕:吴玉梅正和丈夫一同忙着削柿子。吴玉梅表示:“我们当地的柿饼制作技艺是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要经历去皮、晾晒、捂霜等步骤,其中晾晒尤为关键。但今年由于阴雨连绵,我们必须加快削柿子的速度以保证质量。”
每年深秋,山西南部地区的柿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柿子,当地村民都会忙碌起来,拿出工具削柿子、晒柿饼。村庄的巷道、空地和屋顶,所有能晒柿饼的地方都被利用起来,金的柿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了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
吴玉梅是这个上田村的一名村民,今年五十岁。她回忆说,从小就跟父母学习制作柿饼,嫁到婆家后也年年如此。“小时候,麻花和柿饼是过年招待客人的必备食品。晒好的柿饼口感绵甜,非常受欢迎,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些储存。”吴玉梅说,制作柿饼的传统方式是将去皮后的柿子在阳光下晒一周左右,然后收起来用棉被捂霜。到了腊月,等柿饼覆盖上一层雪白的糖霜就可以食用了。
近年来,由于传统手工柿饼受到市场的青睐,村民开始大量制作柿饼,成为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吴玉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去年,我独自完成了从摘柿子到削好晒干的所有工作,忙了两个月,制作了一吨多柿饼,收入了七八千块钱。”而在村里,有些大户会从外地购买柿子进行加工,去年有人加工了八吨柿饼,挣了七万多块钱。
照片中的吴玉梅正在使用一台手动的削柿子机器去除柿子的外皮。她表示,以前都是用刀削皮,速度慢且费力。后来有了机械齿轮驱动的工具,去皮的速度快了很多。“听说现在已经有电动工具了,不需要手摇,更加方便。”
吴玉梅是村里公认的柿饼制作高手。她制作柿饼已经三十年了,技艺娴熟,价格也比别人高。她透露了一个小窍门:在削柿子时,皮削得越干净,柿饼晒得越好,出霜也越好。特别是柿子蒂周围要特别细心。她制作的柿饼每年都销售一空,每斤能比别人的多卖五、六毛。
晒柿子是个勤劳的活儿,每天都要至少翻晒两次。吴玉梅的丈夫今年没有外出打工,两人一起晒柿子,轻松了许多。但吴玉梅说,晒柿子最怕的就是下雨。如果天气好,一个星期就能晒好。由于今年雨水较多,所以需要更加小心管理,否则可能会前功尽弃。
门口和院子里的空地上都晒满了削好的柿子,金的柿子在秋天的阳光下格外漂亮。吴玉梅介绍,他们这里的柿饼都是采用传统工艺制作,手工削皮后靠太阳晒干。晒出的柿饼味道甜、不涩、霜多。每年柿饼晒好后,都会有收购商前来收购。她去年还尝试在网上少量销售,今年打算扩大销售范围,或许能增加一些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