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晓军的艺术旅程:山水情深的笔墨印记
——当代桂林籍画家白晓军的水墨写生作品解读
在当代画的发展脉络中,自然山川的写生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石涛的游历和体验自然山水,为酿育山水情怀和审美观念奠定了基石。自新美术运动以来,一批从欧洲归来的画家倡导走进自然,以真山真水的写生改造和传承传统画,特别是山水画。桂林籍画家白晓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近期的“心迹墨痕”水墨写生作品展览,展示了他多年来与自然山水的深情对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白晓军的画山水,主要聚焦于桂林山水和桂北风光,以此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对家乡桂林怀有难以言表的情感,这里的奇山秀水、葱翠林木以及各少数的民居,都成为他艺术的灵感源泉。他多次带领学生们深入桂林、桂北山区进行写生,每一次都带回一批批精彩的作品。
白晓军的山水画苍劲雄奇,又不失桂林山水的灵秀润透的特点。他的作品中,通过多层次的笔墨渲染和云雾的巧妙处理,营造了桂林山水独特的审美意境。他的这种富有个性的笔墨语言,不仅应用在表现桂林山水上,也用于刻画桂北山区的风情。
除了对山水意境的营造,白晓军还强调线的表现,他的线苍劲而灵动,从心随性,写意味十足。这种线的表现力不仅源于传统的研习,更得益于他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体验。白晓军继承了导师黄独峰的艺术思想,把写生作为自己艺术创作和探索个性语言的主要手段。
面对大自然,白晓军从实景物象中提炼出更合适表现自然景象的笔墨语言。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古建筑还是南方的树木,都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切观察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白晓军的写生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更体现了他对画山水审美精神的深刻理解。他从“看山是山”到“看山还是山”的转变中,经历了心境的变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他能够自由抒发心性,将自然山水升华为文化山水。
白晓军的足迹遍及桂林的山水名胜,他的作品隐透着强烈的桂林地域性文化气息。他深谙这座城市雨水充沛的特性,故而在许多作品中呈现出了烟雨朦胧的景致。这些作品背后,饱他对文化桂林的无限眷恋和家国情怀。
转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本文来源:《艺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