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孔子曾言:“造山之功,未成一篑,若止步不前,则是我自己选择止步。平地虽只覆一篑之土,若持续推进,则是我自己坚定的选择。”
【译文】
孔子说,当造山的工作只差一筐土就能完成时,若我们选择停止,那便是我们自己的决定放弃。同样的,即使只是在平地上覆盖了一筐土的微小进展,若我们选择继续,这也体现了我们自己的坚持与决心。
【注释】
(1)朱熹注解道:“《尚书》中提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孔子的这番话与此相呼应。它强调了山虽只差一篑土便能完成,但停止与否全在于自己。平地虽初覆土,但若持续进行,也是自己意志的体现。”这表明学者应自强不息,积少成多;若中途而止,则会前功尽弃。
(2)李贽在《四书评》中,先提及“止”的重要性,后谈及“进”的鼓舞力量,这种先后顺序的安排被认为极为巧妙。
(3)《大戴礼·劝学》引述道:“积土成山,风雨随之而来;积水成渊,蛟龙由此而生……这说明,无论是千里之行还是江海之成,都始于那微不足道的一步。就像骏马一跃虽不能达十步之远,但若驽马持之以恒地行走,其成效亦不可小觑。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雕刻金石。”
【解读】
朱熹的注解深入人心。此章再次强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即个人在道德和学问上的主观努力。这种精神与“我欲仁,斯仁至矣”以及“为仁由己”等章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以堆土造山为比喻,朱熹指出其中蕴含的“积少成多”之意,这与《周易》升卦《象传》所说的“积小以高大”相一致。李泽厚的解读也强调了这种韧性精神对于文化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