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十多年前,我和三哥二姐在陇西度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每当聚在一起,我们都会谈起那段时光的美好回忆。尤其是陇西的美食,至今仍让我们念念不忘。三哥还曾经念叨着想在陇西开一家集成各种陇西小吃的店铺,可惜一直未能实现。
几十年过去了,虽然不再说陇西话,但我还记得一些生活的片段和记忆中的美食。特别是在八十年代末,我们在陇西的日子里,虽然生活朴素且条件一般,但美食却滋养着我们的胃,让我们在闲暇之余总能找到乐趣。我们最怀念的便是那美味的凉皮。
说到凉皮,其实它在当地被称为酿皮子。凉皮是近年来在大街小巷普及的西安凉皮和陕西凉皮小吃摊的代名词,而在陇西,我们更习惯用酿皮子来称呼。
那时的物价还很便宜,一毛钱都有着宝贵的价值。我们暂住在一个叫做春家巷的小院子里,这个地名是前几天在一篇回忆帖中由热心的网友提供的。巷子紧邻电影院,出去就是南大街,往北走两百米就是鼓楼广场。
傍晚时分,广场前的十字路口两边的店铺门口就会摆满各种小吃摊。与现在的小吃摊不同,那时的小吃摊都是用实木制作的小箱子、火炉和小凳子组合而成,有些还配备了小桌子。这里的小吃种类繁多,其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酿皮子了。除此之外,还有烧鸡粉、粽子、羊肉串、腊肉摊以及烤红薯等等。夜晚,借着橘的路灯,这些摊位一路排开,热气腾腾,烟雾缭绕,人头攒动。
我第一次在街头的酿皮子摊吃了一碗,那味道至今难以忘怀。面皮即化,比豆腐还要嫩滑,夹杂着面筋和浓浓的大蒜汁,略带酸味和辣椒油,一碗几口就能吃完的面皮却能让人吃得津津有味。摊主用铁皮桶洗碗,放入碗中晃动后拿出,下一个碗接着来。
后来我在摊位间发现了一个熟人——邻居家的女儿也是我朋友的姐姐。虽然她可能不记得我,但我经常去她家玩,因此得以见识酿皮子的制作过程。她家用铁皮盘子倒入液体后晃动制成面皮,再放在竹制筛子上晾凉。那个时候的酿皮子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调料,只有面筋和简单的调料就已经香飘四溢。现在的凉皮虽然配料丰富却失去了那时的纯粹味道。
最近有很多网友提到春家巷已经变成了小吃城,电影院也改建成了高楼。原来街头巷尾的小吃如今都搬进了厅堂展示了美食的生命力。这就是美食小吃的魅力所在吧!如果有机会我仍想再去陇西一趟品尝那些原汁原味的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