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田
作为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的土陶,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以其独特的魅力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位于平度市凤台街道的何家楼村,是我国目前稀有的制陶专业村,这里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民间陶器,还延续着璀璨的制陶技艺。近日,记者走进何家楼村,探访这里的土陶文化。
张茂林,这位正在制作陶坯的手艺人,向我们讲述了何家楼村土陶工艺的前世今生。据了解,何家楼村的土陶工艺已经走过了600余年的历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该村的祖先张文忠迁徙至平度县(原胶水县),以制陶为生。何家楼村也因此成为了制陶的摇篮。而何家楼村之所以成为“土陶第一村”,是因为其土陶工艺细腻、造型别致,且制陶人擅长运用多种技法,如透雕、浮雕等。何家楼村的土陶还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会呼吸”,制成的花盆、鱼缸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随着岁月的流转,何家楼村的制陶业在早年成为村集体副业,每家每户都依靠制陶谋生。随着时代的变迁,何家楼村在2013年进行了旧村改造,为了保留这一传统技艺,村民们建造了陶艺博物馆,将制造的陶器收藏展示,为来访的游客提供了宝贵的时代素材。
在博物馆内,张茂林这位副馆长兼陶艺师,向我们展示了土陶的制作过程。从选泥、踩泥、制坯到雕刻、装窑、烧窑、闷窑、出窑等工序,每一道都是对技艺的考验。张茂林自豪地介绍,他的土陶手艺是跟随父亲学习的,对他来说,这门技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他也忧心忡忡地表示,当前何家楼村拥有制陶技艺的师傅已不足30人,年纪最小的也已步入中年,年轻人逐渐流失,非遗技艺的传承成了他们这代老手艺人最忧心的事。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博物馆的各个展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陶器制品,如锅、缸、炉、瓶、罐、盆等,还有那些见证时代发展的实用。张茂林感慨道,这些陶器不仅是他们村的历史见证,也是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和传承的承诺。他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技艺,将土陶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在采访的张茂林不禁发出感慨:“制作陶器时我常常想的是心里有模样手上有技,要是能有更多年轻人来学该多好啊。”作为何家楼村为数不多还坚守在土陶制作一线的艺人之一,他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非遗需要年轻人的支持和珍惜。”他呼吁年轻一代能够关注并传承这一古老的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