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界的性别多样性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领域,它并不总是简单的二选一,也不仅仅由基因决定。有些物种的个体拥有雌雄两种器官和功能,而另一些物种则能根据环境因素或自身生长发育情况变换性别。
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众多复杂的原因。有些物种天生就具备发育和“变化”的属性,而有些则是由于环境因素的相对反常现象,比如水污染和全球变暖等。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这十种生物,将带领我们领略性别多样性的奇妙世界。
首先是小丑鱼。小丑鱼出生时都是雄性,但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变为雌性,这种现象被称为“雄性先熟”。与之相反的是鹰鱼,它们出生时都是雌性,在需要的时候则会转变成雄性,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鹰鱼的性别转变甚至会在其一生中发生多次。如果中的雄鱼被其他更强大的雄鱼击败,它可能会变成雌鱼;如果中雌鱼数量太少,雄鱼也会转变为雌鱼。
接下来是黑海鲈,它们和鹰鱼一样,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可以从雌性变成雄性。黑海鲈的性别变化可能与的性别比例有关,当周围雄性个体减少时,雌性黑海鲈就会变成雄性。
波纹唇鱼,俗称苏眉鱼,也是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的鱼类。从大约9岁开始,它们就能够从雌性转变为雄性,并且伴随着明显的外貌变化,体色会从橙红色变为蓝绿色。
在昆虫界,蝴蝶是一个展现性别多样性的生动例子。一些罕见的基因突变会导致雌雄嵌的出现,特征对称分布。这种现象在北美红雀等脊椎动物身上也有出现。
除了这些,还有青铜蛙,其性别并不完全由染色体决定。研究人员曾观察到,部分蛙的发育出现了性别倒错现象。铜头蝮的雌蛇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孤雌,这种独立进行的能力在脊椎动物中是相对少见的。
鬃狮蜥的性别会受到卵孵化期间的平均气温影响。当卵孵化过程中温度较高时,原本的雄性鬃狮蜥会发育成雌性。这种转化只是基因表达的调控,没有基因的根本变异。具有雄性基因的雌蜥蜴繁殖能力更强。绿海龟的胚胎也对温度敏感,温暖的沙子可能导致孵化出更多的雌性幼龟。这种性别失衡可能对濒危的绿海龟种群带来严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