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月二十五,开始磨豆腐,二十六准备赶做新衣物的活儿。二十七,人们纷纷去赶集,置办年货。到了二十八,家家户户开始贴对联、窗花、门神等。二十九,人们忙着去打酒,到了大年三十,包饺子是重头戏。”这是太原地区的年俗。在过去,所有的衣裤鞋袜都是自家手工制作的,所以“赶做活”主要是指制作新衣服和鞋子。年终时,妇女们会忙着为家人制作新的衣物。虽然现在有些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但在过年前的这几天,人们仍然忙碌地准备过年,这种氛围很少改变。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二十四,写对联;二十五,烹饪烩菜;二十六,赶集买年货。二十七,全家清洗准备迎接新年;二十八,蒸馍馍和面塑;二十九,贴对联、窗花等;除夕当天,接财神、灶神,守岁到半夜。”这是清徐地区流传的一首儿歌,反映了当地过年前近十天的活动。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当地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一直到除夕。
在山西省的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民谚和童谣。比如左权县的童谣中提到了从二十一洗脚开始,一直到三十捏扁食的过程;祁县的民谚则强调了打扫、蒸食物、关住门等细节;太谷的民谣中描述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整个过程;长治的童谣也描述了从二十三开始到初一的一系列活动。其他如潞城县、文水县和孝义市的民谣也都各自反映了当地的过年习俗和民间传统。而在正月间的活动则在一些歌谣中得到了体现,如长治市郊区的民谣描述了从正月初一开始的拜年、走亲戚等活动。
尽管各地的年俗和童谣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喜悦之情。这些传统习俗和歌谣也是山西省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习俗可能会逐渐消失,但人们对新年的热情和期待永远不会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