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农历的腊月初八,即1月7日,迎来了腊八节。在蛇年的春节中,我们的节日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这是首次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春节,寓意着浓浓的传统年味即将满溢。来一碗香醇浓郁的腊八粥,尝一口五彩缤纷的腊八饭,泡一瓶翠绿的腊八蒜……随着腊八节的到来,“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厚。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你知道吗?其实腊八节并不总是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它的前身,是古代最重要的年终祭祀——蜡祭。据《史记》记载,炎帝神农氏为了感谢天地神明赐予的丰收,设立了蜡祭。这一节日里,人们会奏乐、击鼓,举行盛大的仪式。可见,当时的蜡祭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
那么,“蜡”是什么时候变成“腊”的呢?东汉的应劭在《风俗通义》中给出了答案:汉始,将“蜡”改为“腊”,意味着在冬季田猎后祭祀先祖。直到魏晋南北朝时,腊祭才被正式定在腊月初八。
说到腊八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腊八粥。其实,早在宋代,人们就开始制作腊八粥了。《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关于腊八粥的记录。最初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糯米等煮成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的腊八粥逐渐发展出了各自的风味。比如江苏,就有咸甜两种口味的腊八粥。
除了腊八粥,各地还有其他的腊八美食。比如北京的腊八糕、陕西的腊八面、湖南的腊八豆、安徽的腊八豆腐等。在华北地区,还有做“腊八蒜”“腊八醋”的习俗。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道的体现,更是年味的象征,一种家的温暖和美好的祈愿。
级非遗南京白局的传承人黄玲玲回忆说,南京有一首民谣唱道:“腊八吃饭同一桌,吃好吃坏总是乐。”因为过了腊八,就意味着新年的到来。随着岁月的流转,腊八节不仅是回顾和告别旧年的象征,更是展望和欢喜迎接新一年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