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经钩考》中的九十八篇文章以及《灵枢》中的“十二时”研究小识
一、部分
在《灵枢经别》中,提及“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其中的“十二时”与“十二辰”并列提出,说明《灵枢》中的“十二时”并非指十二辰(地支)。
二、小识部分
(一)关于十二时的起源
根据已有的传世文献记录,“十二时”的名称始于东汉王充的《论衡》。《论衡谰时篇》提到:“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王筠的《菉友肊说》也对此有所阐述。但实际上,根据出土的文献,汉代以前已有十二时与十二地支的相配。如在秦墓出土的乙种《日书》中,已经有一日分为十二时辰的名称,并将时辰名称与十二地支相配。可以说纪时制度在秦代已经流行,其产生时间应定在秦代之前,至少也在战国时期。
(二)十二时所指的含义
《黄帝蝦蟇经第四》详细描述了每个时辰的特点。而据丹波元胤的《医籍考》,这部经典是所撰。对于十二时的具体所指,传统观点认为始于汉代。在传世文献中,《左传昭公五年》提到的“日之数十,故有十时”,晋杜预将其注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等十二时辰。这一说法已成为权威公认的解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中医典籍中。
《素问》和《灵枢》中已有相关的十二时之名称,如平旦、日中、日西等,与明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的十二时辰配属存在不符合之处。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到的一日阴阳子午卯酉四分法,对平旦的解读为卯时,而非《日知录》中的寅时。对于十二时的具体时辰对应,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灵枢》有十二时的名称,但并未有具体的内容。对于十二时的具体所指,虽然《经》有所描述,但与十二辰的配属并不完全相合。例如,平旦究竟是何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对中医经典进行研究和理解时,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