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1次南极考察队在秦岭站完成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现在,秦岭站已经具备了进行越冬考察保障的能力。队员们面对强风、降雪和低温等极端环境,以超过60天的艰苦奋战实现了既定的建设目标。
尹晓斌是来自设计团队的一名队员,去年11月随先遣队提前抵达秦岭站。他描述,初到主站区时看到主体建筑安然无恙,大家都感到欣慰。他们的首要任务是铲除临时生活区的积雪,那里的积雪深度甚至超过了发电区,达到三四米深。尹晓斌主要负责住宿舱的铲雪工作。
随后,先遣队开始了紧张的道路施工和桥架管线安装工作,同时平整科研区、能源区、通信区等配套设施区域,进行基础垫层浇筑等任务。由于南极缺乏明显的参照物,尹晓斌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空拍摄,帮助队员们实时施工位置和进度。
在度夏期间,完善主站区幕墙板是队员们的重点任务之一。他们致力于提高幕墙板的抗风性、气密性和水密性,以确保建筑的保温和隔声性能。秦川是幕墙板安装团队的一员,他表示,除非遇到极端天气,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高空作业。
在自然条件恶劣和工作环境艰苦的情况下,队员们依然努力完成了各项任务。例如,在山顶的氢能源区,队员们曾遭遇突况,但依旧坚持在原地进行施工作业。郭栋梁是氢能源建设团队的队员,他分享了他们在山上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的艰辛经历。虽然累并苦,但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完成了任务。
在秦岭站的建设过程中,有一个特别的时刻让所有队员印象深刻——集体拉电缆。在七级风的恶劣环境下,他们从山顶的新能源区到山下的后勤中心敷设了电缆。王彬和关维等队员描述了这一过程的艰难和重要性。宋建青表示这是他见过的壮举之一。从山上到山下,队员们肩扛着粗重的电缆,按照指定的间隔分布在室外综合管网的一侧,艰难地移动着每一米。每个人都亲身参与了这一过程,从小工到多面手都参与其中展现了团队的力量。每个人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参与、见证了速度的发展并留下了难忘的回忆。雪龙二号在完成南大洋秋季科考任务后也即将踏上返程之路回归祖国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