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语言日新月异,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如今,“今日份开心”等网络流行词汇,在各大网络平台广受欢迎。这些词汇中的“份”字,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传统用法中的“份”。
传统的“份”字用法,在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中有详细的解释,主要是作为量词使用,如“分成三份”、“没那份闲工夫”等。但在网络语言中,“份”的用法已经大大扩展,如“今日份”、“国庆份”、“节日份”等,传统的用法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现代的用法。
显然,“份”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非常规用法。这里的“份”字与传统的量词“份”已经有所不同。传统的量词“份”前面通常需要加上数词或指示代词,而“份”中则排斥数词或指示代词。“份”后面所连接的语言单位情况复杂,而传统量词“份”后面通常连接的是抽象事物,有时可以用“个”来代替。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新用法的特点和语用目的。
从形式上看,“份”常以双音节和三音节的语言单位出现,如“国庆份美好”、“今日份臭美”等。而且,“份”后面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语言单位,形式灵活多变。
在“份”字前面,常常出现具有时间义项的语言单位,如“今日份报纸”、“今年父亲节份水杯结果出炉”等。“份”也可以用“的”字连接,构成如“今日份的可爱姑娘”、“今年份的温暖如期而至”等表达。
为什么说话人会选择这种用法呢?这背后有着一定的语用动机。使用“份”可以引导受话人的注意力,提醒他们注意新信息的出现。“份”在这里起到了提示的作用。“份”在某些结构中充当了句法标记,使得原本自足的语言结构变得不自足,需要说话人继续补充完成。这种用法实际上是指陈述指称化的表现,类似于古代汉语中的“之”字和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的作用。
在网络环境中,说话人可以通过多模态的形式配合完成表述,如通过图片、表情包等方式来补充和辅助语言表达。这种新用法为网络语言带来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灵活性,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