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许多人已经开始憧憬旅行,但对于容易晕车的人来说,这却是一场。一想到乘坐汽车、轮船或飞机,他们就开始感到不适和反胃。为什么会有人一坐车就感到眩晕和恶心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晕车和我们的身体平衡系统有关
晕车在医学上被称为“晕动症”。当我们乘通工具如汽车、轮船时,身体容易产生恶心、头痛、出汗、呕吐等不适症状。据统计,约有三分之二的乘车人曾经历过晕动症的症状,尤其是乘坐长途客车时更为严重。晕车的根源在于我们体内的三大平衡系统——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系统。
在古代,人们主要依赖步行和骑马出行。与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和飞机相比,我们的平衡系统在面对现代交通工具时面临的挑战其实并不大。从进化的角度看,现代人的平衡系统和石器时代的人类并没有显著区别。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对我们的感官和平衡系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晕车现象的出现更是大脑接收到信号的反应。
大脑误以为我们中了毒——晕车反应的背后机制
当我们在主动运动时,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系统接收到的信息是一致的——都处于运动状态。当我们被动运动时,这三个系统接收到的信息可能会不一致。例如,当我们坐在封闭的大巴车内时,尤其是坐在后部位置时,我们的视野受限,只能看到车内的环境。视觉和本体感觉系统会认为我们的身体处于静止状态。而内耳的前庭系统会接收到运动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输给大脑。这导致大脑收到不同的信息:视觉和本体感觉系统报告静止状态,而前庭系统则反馈正在运动的信息。这使得大脑无法确定哪个信息是准确的,并可能触发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导致恶心和呕吐等症状出现,仿佛在试图“排毒”。这种混乱的状况可能导致大脑产生误解认为身体被“毒素”入侵并引发晕车症状。同时车内各种气味如汽油味、皮革味等若混杂在一起而没有通风透气也可能加重晕车的症状。这是因为这些刺激性气味被嗅觉细胞接收并传递给大脑进行分析解码从而产生恶心和呕吐等晕车症状。为了减轻晕车症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进行前庭系统的训练通过荡秋千滑冰游泳等运动提高前庭系统的稳定性模拟行进过程让身体适应运动状态从而提高晕车者的耐受性此外在旅行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座位位置如汽车前排或轮船中间位置也能减少颠簸让视觉前庭和本体感觉系统对运动状态的判断更加一致从而减少晕动症的发生。因此只要了解晕车的基本原理和发病机制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晕车的不适影响让我们在旅途中更加舒适愉悦地享受旅程带来的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