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回乡偶书古诗其二带拼音

回乡偶书古诗其二带拼音

【深度解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衰”字读音及释义争议

一、背景介绍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最早著录于宋人孔延之所编的《会稽掇英总集》。此书中,诗的版本与后来的版本有所不同,其中第二句为“乡音难改面毛腮”。这里的“腮”字,为“顋”的俗体字,与第四句韵脚“来”同一韵部,符合诗的韵律。

二、关于“衰”字的争议

南宋时期,原本的“面毛腮”多被改作“鬓毛衰”。于是问题出现了。“衰”字主要有两个读音,一个读cui1,另一个读shuai1。“鬓毛衰”的“衰”显然只能读shuai1,然而在近体诗中,这个读音并不与诗的其他韵脚相押。孙玉文教授通过大量例证证明,在唐诗中,“衰”字都取“衰白”义,读shuai1,不与其他灰、咍韵通押。这表明在唐代,“衰”字的读音与灰、咍韵并不相押。然而到了宋代,“衰”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开始与“回”“来”等字押韵。这种语音的变化在后来的元、明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这种语音变化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然而近年来,盛大林先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衰(shuai1)’本在唐韵灰韵中,被宋韵从灰韵中删除后强行归入了支韵。”然而他并未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一观点。事实上,如果我们研究古代诗作的押韵实例以及古代音韵学的历史发展情况,我们会发现古代音韵的变化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如果我们仅仅依靠今天的读音去推测古音是不科学的。我们需要结合古代的反切以及声韵调的具体配合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我们观察唐代诗人用“衰”字做韵脚的情况,我们会发现所押之韵都是支脂之韵,从未与灰咍韵相押,这足以证明《广韵》记载的正确性。三、结论争议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对古诗的热爱以及对语言变化的关注。“衰”字的争议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字音的问题,更是我们对于古代诗词的研究、对于历史文化脉络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继承态度的体现。而解决这个问题更需要我们去挖掘更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做到真实且准确的解读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激发我们对于古诗的研究热情和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样深入的研究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深层次的内涵通过努力深入研读古代诗歌为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解读的历史文化脉络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说这一争议的解决离不开对古诗、古音古韵的更深入研究同时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古典文化真正做到既珍视继承又理解创新两者并重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作者:吴洋,系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回乡偶书古诗其二带拼音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