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争鸣】
作者:张耀(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中,皆以天下安治为理念,即使是老子与孔子这两位开启了诸子学序幕的大家也不例外。在处理实现天下安治的微观、具体问题时,“报怨”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如何报怨,老子和孔子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他们所贡献的智慧不可忽视。
“报怨”是两千多年前先秦两汉时期的常见话题。“报”,可以理解为“回应”,如以相应的行动回应恩仇。“怨”则是指对方有负于我,我对对方有怨仇。针对这一问题,老子和孔子分别提出了“报怨以德”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
老子的立场纯然大公而无私意作祟。他所说的“报怨以德”,并非苟且地以利惠讨好对方。这种“德”的核心在于包容而非以利讨好对方。包容意味着不会将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这也呼应着老子所强调的自然无为的宗旨。在这一思想体系下,“大道”与包容之德相贯通,效法天地之自然,化解矛盾冲突。天地运行之规律体现的是一种至公而包容的大德,值得我们效法。在解决报怨问题时,我们应采取包容的态度给对方留机会,使其能回归自然常态。以这种态度对待恩怨,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孔子则强调在报怨过程中保持“公”的心境,避免或私惠。他认为“直”在报怨中发挥规范作用,即为报怨确定适宜的度。这个度的把握取决于对“直”的理解,可能基于公平原则或德行规范。无论哪种理解,都代表着一种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且这种标准直接发自我方内心。这一观点展现了孔子在处理恩怨时的公正立场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相较之下,道家的视角则超越世俗的是非、曲直、善恶观念,但并不混淆或颠倒这些观念。而是以一种包容的德来对待世间万物,“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指向了同一个目的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国与国之间的安治。尽管老子与孔子在报怨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互补形成了共同旨趣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呈现出互补的效应共同助力化解恩怨纷争达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值得一提的是老子的视野能够帮助人们超越自我、淡化是非曲直之见打破固有的隔阂为对话开辟更多空间而孔子的观点则提供了双方共同探索的目标形成被双方都认可的正当原则助力解决旧怨预防新怨两者的结合能够促成对话去怨成治从而实现文明恒久不绝的发展这一智慧对于当今冲突频发的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话沟通达成共识我们可以在内心深处消解怨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国学智慧的深远影响和历史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