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诗圣杜甫,大家普遍印象中的他是一个现实、穷困潦倒、关心民生疾苦的形象。但实际上,这只是杜甫生涯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说到杜甫的诗句,你最先想到的是哪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还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等。这些名句众多,今天让我们来解读一下他的早期作品《望岳》。
杜甫出身于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家境优越,天资聪颖。他从小便展现出非凡的诗歌才华,七岁便能作诗。在落第之后,他跟随父亲来到山东,那时的他意气风发,广结名仕,过着鲜衣怒马的生活。
27岁的杜甫正值青春年华,充满志气和激情。在这个人生阶段,他像一枚清新的文青,才思横溢,文字激扬,情怀浪漫,梦想无边。在一个明媚的春天,他面对齐鲁大地的巍峨泰山,写下著名的《望岳》:
泰山如何描绘?齐鲁大地的青色绵延无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壮丽的景色,阴阳分割,昏晓分明。诗人胸怀壮志,目之所及是飞翔的云彩和飞鸟;心怀高远,志在攀登绝顶,俯瞰群山。
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他内心憧憬和志向的抒发。他渴望驾驭人生,征服命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激情。泰山之重、苍穹之远、白云之悠、飞鸟之逸,在诗人的眼中都是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抒发。那份年轻的轻狂和意气,化作自由、轻灵的文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命运总是充满变数。21年后,杜甫写下另一首《春望》。此时的他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而是身处乱世的中年人。长安城的繁华不再,满目疮痍和遍地烽烟让他无法直视。他感到自己的心已经老去,再也无法写出《望岳》那样的诗句。
《春望》和《望岳》是杜甫人生的两个重要节点,也是他的诗歌中的两个关键坐标。它们像两颗闪耀的双子星,同样是春天的凝望,却形成鲜明的对比和落差。这种落差正是盛唐的兴衰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
杜甫的《望岳》总共有三首,分别写于他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只有这首写于青年时期的《望岳》才能与《春望》形成前后呼应。它们让我们从一个诗人的悲欢际遇看到安史之乱对王朝的影响。
青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杜甫也不例外。他从山东的少年悠游生活开始,但随着时间流逝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逐渐被现实冲刷掉。当杜甫慢慢老去,他的诗歌中开始流露出更多的悲情和无奈。
现在,你对诗圣杜甫是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呢?他的诗歌是他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志向的抒发。希望这些解读能引发你对杜甫和他的诗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