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关系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关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儒门读书录

两年前开始读《中庸》,感觉受益匪浅,但对于《大学》的研读,初始却并未给我太多启示。在繁忙的生活中,时常感到焦虑和浮躁,因此决定重新拾起这本书,像读《中庸》一样,脚踏实地地去理解每一句每一字。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提到,大学与小学有所不同。小学主要关注日常礼仪和技能的学习,如洒扫应对、礼乐射御等;而大学则侧重于探寻人生的道理,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如何与世界和谐相处。在现代社会,尽管学校教育涵盖了众多领域的知识,但在如何修养自身、如何过上有价值的生活方面,仍需要我们个人去探索和体验。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的教育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两个目的:一是让孩子脱离家庭环境,让父母能够专心工作;二是传授基本科学知识和社会规范,为社会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我们所学的知识,无疑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创造个人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了个人修养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都是新时代的农民。我们所学的知识,就是为了在新的社会结构下,以新的生产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社会价值。如何修养自己、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仍然是我们需要自己去面对的问题。

当我们感到生活压力巨大、焦虑不安时,我们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寻找与世界和谐相处的途径。《大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指引。它的核心在于引导我们追求一种有德性、有意义的生活,同时在生活中推己及人,帮助他人也过上这样的生活。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生活中,也要积极进取、坚持不懈。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研究和追求“大学之道”的。“明明德”是发扬自己的道德,“亲民”是关爱他人,“止于至善”是追求人生的完美境界。这三点是《大学》的纲领,也是我们生活的指南。

《大学》中的“至善”究竟如何定义呢?理论上我们可以进行无数次的讨论,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定义它。生活既是理论性的又是实践性的。《大学》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遭受挫折、经历失败但这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必经之路。这就是《大学》所传达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关系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