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匆匆,高考如潮水般占据了六月和七月的生活重心。如今,随着高考的落幕,各大高校的录取结果纷纷揭晓,学子们对于自己未来的大学及所在城市有了明确的期待。随着各省高考录取情况的公布,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也开始浮出水面。
每年的高考热门榜单上,总有那么一些名字始终屹立不倒——这便是我国实力顶尖的高校,如985和211工程院校。这些被视为金饭碗的大学,却也有遭遇招生困境的时刻。特别是在今年,郑州大学等多所热门高校在多省出现了招生断档的现象。
以郑州大学为例,其在江苏的招生位次下降了高达一万五千多名次。而在甘肃、广西和陕西等地,位次下降更是超过了两万、三万乃至四万多名次。其中,安徽的招生情况尤为严峻,位次下降超过七万多名次,令人。
即便是在本省,郑州大学的招生位次也出现了下降。虽然幅度相对较小,但仍然引发了广泛关注。对此现象,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当地只有一所211大学,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时更加谨慎,担心填报失误导致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那么,如何看待郑州大学等多省招生断档的现象呢?
如今的高考早已不是信息闭塞的时代,学生们对于学校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们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差逐渐缩小,学生对于专业的重视程度也逐渐超过对学校的层次。许多热门专业的双非大学甚至比211大学的冷门专业更受欢迎。例如深圳大学,虽然并非985或211大学,但其招生数据却十分亮眼。
地域因素也是影响招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选择离家乡近、有发展前景的城市读书。郑州大学虽然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大学,但在众多211高校中地位一般,外省的认可度不高。在考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吸引力并不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