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的堂哥带来了口信,提及今年清明节上坟时,我们需要提前准备一些耐旱作物的种子。
这让我想起了村里老人们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旱不旱,就看清明节”。这其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智慧呢?
据老一辈的人们的经验,清明节的天气往往能预示全年雨水的多少。
有一个古老的说法:“如果清明节那天阳光明媚,柳树都被晒得干枯,那么这一年很可能就会出现旱灾。”柳树作为感知春天最早的树木,如果清明节的太阳炽烈到能让柳叶卷曲,说明暖空气强劲来袭。这种情况下,由于北方的冷空气还未完全撤退,两股气流难以交汇,导致雨水稀少。
相反,如果清明节当天阴雨绵绵,那么这意味着冷暖空气仍在激烈交锋,雨带停留在我们周围。这种天气有利于春耕春播,特别是种植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趁着清明雨扎根,后期长势一般都不错。
有经验的老人不仅会关注是否下雨,还会关注雨量的大小。毛毛细雨最佳,能够慢慢渗入土壤;如果是急雨倾盆,反而可能导致土壤流失,这时就要抓紧时间保土。
判断旱涝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清明节的日期落在农历的二月还是三月。农历二月的清明节,地气开得快,如果没有及时雨,地里的水分会很快蒸发;而三月的清明则更为稳妥,春雨绵绵有利于存住地力。
今年的清明落在三月初七,按照老理儿推断,应该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农谚并非绝对,还需要结合其他征兆来观察。在我们北方,还有“清明西北风,旱情不会松”的说法。如果西北风强劲,可能意味着持续干旱。如果是东南风,则可能带来充沛的水汽。更神奇的是看云彩,老农们通过观察高空出现的鱼鳞云等气象现象,也能预测旱情。
虽然现代有了天气预报,但老辈人们的这些天文观察技能仍然具有参考价值。比如我们村里的老赵,去年清明那天通过观察蚂蚁的行为,果断在自家麦田多挖了两条排水沟。结果在下半个月的连续降雨中,他家的麦子因为良好的排水而生长整齐。
这些动物的行为也是老农们判断旱涝的重要参考。比如青蛙提前产卵、燕子低飞等现象,都蕴气候变化的秘密。清明节看旱涝虽然不能完全准确,但提前做好准备总是好的。就像今年清明在农历三月,按老话本该多雨,但如果那几天真的刮起了西北风,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种地这件事,既要相信老理儿,也要看新的变化,两手准备才是最稳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