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藏在《东源井岩口簿》中的盐业秘密
根据岩口簿的记录,自贡地区的盐井在凿井过程中,一旦发现卤水或盐岩,都必须对其特性进行详细分析。除了观察颜色、闻嗅气味和尝试口感之外,还会对卤水(包括盐岩溶卤)进行含盐量的定量检测,这种检测结果以“咸度”的形式被记录在岩口簿上。
《东源井岩口簿》中,有一段关于发现卤水并测定咸度的详细记录,该记录显示了在某一天的日志中,已经发现了卤水,并且通过特定的方式测定其“咸度”为一两八钱。这一记录是自贡市馆所藏的珍贵文献。
关于“咸度”这个概念,自贡地区的盐井所产出的卤水主要分为黄卤、黑卤和岩盐卤三种。其中,黄卤呈,盐浓度约为13%;黑卤呈黑色,盐浓度约为18%;岩盐卤呈灰白色,是从地下固态盐矿溶解而来,其盐浓度高达25%。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虽然现代科学的“盐浓度”概念尚未被盐商和盐工们所熟知,但为了满足盐场生产和交易的需要,勤劳智慧的盐都先民创造了一个描述卤水含盐量高低的定量标准——咸度。这个“咸度”的概念与现代的浓度概念相似,但又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指单位体积的溶液(卤水)中所含溶质(盐)的质量,因此使用的计量单位是重量单位。由于当时国际标准度量衡尚未在普及,因此使用的是传统的重量单位“两”和“钱”来计量咸度。
自贡盐场不仅创造了“咸度”这一量词,还建立了一套测定卤水咸度的系统方法。这些方法在古文献和《岩口簿》中都有详细记载。盐场中的“考咸”行为,即是对卤水咸度的检测和考量。考咸所使用的量具称为“考咸碗”或“考咸筒”,是一种特制的圆柱体容器。考咸的具体做法是用考咸碗盛满卤水,在盐灶上的盐锅中煎熬,待水分蒸发后,残留的盐的重量即被视为该卤水的“咸度”。
考咸的应用在自贡盐场非常广泛,是汲卤生产、卤水交易以及盐井开凿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用于判断淡水是否渗入、衡量卤水交易价值以及确定凿井是否成功。例如,在凿井过程中,一旦发现卤水,就会通过考咸来检测其咸度,从而判断这一层位的卤水是否具有开采价值。如果咸度适宜,就会进行固底、通腔等工序,为开采这一层位的卤水做好准备。东源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在重新淘井后成功找到了具有开采价值的卤水层位。这些珍贵的记录都保存在自贡市馆的《东源井岩口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