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关于方程的理解
许多家长在观察孩子解方程时,总会觉得有些别扭。
我们常说解方程就是两边同时加减乘除某个数,最终得出x等于某个数。比如在上图中,看似简单的12-8,实际上需要我们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8才能得到答案。
有些人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本质——含有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这样做的考虑主要是基于孩子们的认知程度。以前我们是在初中才学习方程,那时候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是在正负数章节之后学习的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x+8=12,x=12-8这样的逆关系已经毫无困难。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种逆关系就已经很有挑战性了,更不用说解方程时的移项操作了。移项需要涉及到负数的加减乘除,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需要注意方法,有些孩子在操作层面无法实现。其实无论是移项操作还是理解逆关系都是对学习者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有着一定要求的挑战,尤其是在处理带负号或系数的方程时。孩子们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他们的操作水平也不同,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学时需要采用更加稳妥的方法。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不会让孩子们遇到负数问题,可以轻松地解方程。到了初中和高中,虽然会遇到方程的推理演绎问题,但孩子们可以通过学习移项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的小学生的题目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如果不教授他们方程知识就很难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奥数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方程是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小学应用题包括小数和分数的问题因为方程是正向思维我们可以设一个未知数然后代入题目条件列出等式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方程的核心不在于解方程而在于理解等量关系和用字母代替数这是代数的前身也是为初中学习做准备的初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到字母参与运算而且最终要计算出一个数必须找到等量关系相比于解方程这些才是更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孩子们的认知程度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背后必有原因我们需要去探究原因而不是盲目跟风。本文结束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