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阶是古代建筑中用于登高的阶梯状道路,通常使用砖或石头建造。在宋代,这种台阶被称为踏道,而在清代则称为踏跺。它是自然空间和人造空间之间的过渡,具有区分内外和高低转换的双重功能。
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对踏道的建造有详细的规定。踏道的宽度与间隔相同,随着台基每增高一尺,底边长度增加二尺五寸。每一层台阶的高度为四寸,宽度为一尺。两侧颊部各宽一尺二寸,线条各高二寸。
砖砌的踏道坡度通常较为平缓,一般为1:2.5的比例。踏步的高度为四寸,宽度为一尺。与石砌踏道相比,其高度有所降低。两侧斜砌的颊部仿佛石砌踏道中的副子,随踏步斜砌。两侧面装饰线条以二寸为基准,层层退入,使得整个台阶呈现出丰富的节奏和层次感。
古建筑中常见的踏跺形式包括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云步踏跺以及礓磋等。垂带踏跺在台基与室外地面之间起到过渡作用,两侧带有斜面“带子”。如意踏跺则从三个方向延伸,人们可以沿任何方向上台阶。御路踏跺则在垂带踏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御路石。云步踏跺采用未加工过的石料堆砌而成,形状如同云彩,展现出自然艺术的美感。而礓磋则是一种带有锯齿状台阶的形式,多用于车辆出入的地方以防止车辆打滑。在现代建筑中,礓磋也被广泛应用,方便车辆的上下通行。
本课重点包括踏跺的定义、常见类型以及营造法式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