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仰望山的姿态
福建厦门双十中学 何欣航
前不久我整理物品时,意外发现了一块积满尘埃的“金牌”,上面刻着我攀登过的华山莲花峰,海拔高达 2082.6 米。金牌上我的名字歪歪斜斜,仿佛记载着曾经的足迹和故事。
每当我抚这个名字,总会让我想起当时征服西峰时的得意心情,但那些美丽的景色如今已化为回忆,只剩下这块金牌静静地诉说着我曾经的冒险历程。它似乎在问:我曾来过这里吗?我曾留下了什么?
从小,母亲便喜欢带我登山,嵩山、庐山、衡山……但我总是急于攀登,总想快速登顶,拍照留念。我以为自己已贴近了大山的心脏,但实际上只是走马观花,触及的只是一片虚无。
后来,我读到《诗经国风周南》中的《卷耳》,诗中描绘的登山心境让我感同身受。骑马人在山中长啸,他的灵魂与山相融,得到山的回应。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让我深感震撼。我开始明白,对山的敬畏和深情是千年不变的。
《匈奴歌》中的失山之痛,让我理解了人们对山的依恋和失落。汉代霍去病的胜利使祁连山和焉支山成为失地,那种对山的深情如同杜鹃啼血,字字锥心。而《五代诗话稗史汇编》中记载的焉支山与人们的亲密关系,更是让我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古人看山,总是仰望。从“高山仰止”到“泰山北斗”,无不体现出人们对山的崇敬和敬畏。仰望高山,思索命运,体悟内在必然性与外在情势的和谐统一。如同陶渊明偶然一瞥群山,感受到无限的禅意。
我逐渐明白,在美景面前,言语变得无力,只有心灵才能真正感受并辨别。诗人洛夫的《清苦十三峰》描绘了一种无言的状态,让我渴望效仿古人,以仰望的姿态去登山,去感受山的痛楚与欢愉。
人生如登山,只有以仰望的姿态去对待生命,才能融入生命的真谛。即使无法识尽每座山的真面目,又如何呢?我宁愿做一个彻底的旅人,永远在途中,揭开每一座山的神秘面纱,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个未知和惊喜。
让我们以仰望的姿态去看待生命中的每一座山吧!即使我们永远无法抵达山顶,但只要我们心怀敬畏和感激,我们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真谛。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保持一种仰望的姿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