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不仅是我国数千年的传统节日,更与农事活动紧密相连。在田间地头,耕种的忙碌景象随处可见,正如唐代诗人章孝标所言:“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清明时节标志着农事活动的全面展开,此时是播种粮食作物的最佳时期,也是种植瓜豆、棉花、林木的好时光。
谈及清明,人们常会提到“前清明”与“后清明”。这不仅是一个时间的划分,更与春耕春播息息相关。根据气象专家的解释,今年的清明属于“后清明”,与农历二月和三月的气候特点有关。在二月时,南北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气温不稳定,容易出现“倒春寒”。而到了农历三月,则意味着春耕春播进入了关键期,需抓紧时机。
除了“前后”,清明还有“早晚”之分。据民间流传的农谚,早清明天气暖洋洋,而晚清明则可能冷飕飕。今年清明交节的时间为4月4日20时49分,属于“晚清明”,因此需警惕倒春寒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倒春寒”呢?它主要出现在春季的3月至5月,是一种天气现象也是农业气象灾害。当前期偏暖、后期出现强度较强的冷空气影响时,若气温低于常年平均值,且持续天数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判定为“倒春寒”。这种天气现象会影响春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作物死亡。
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清明节期间,北方冬麦区气温偏高,降水稀少,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而江南中西部、华南、四川盆地、贵州、云南等地虽有降水过程,但需注意局地强降水可能引发的短时渍涝灾害。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建议及时播种春播作物,加强秧苗管理,培育壮秧。
清明时节是农事活动的重要时期,人们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农事安排,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不仅要祭祖扫墓,还要关注农谚、气象信息,共同为农业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