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强调,“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是生命的根本,其他都是围绕它们而运行的。
一、关于气的探讨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一种构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总称。这种“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当人说一个人“没气了”,即表示这个人没有生命迹象。我们常听到的“人活一口气”以及“争一口气”的说法,都是对“气”的重要性的体现。
气的来源多元,包括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这些气在体内不断出入、升降。所需的精微物质依赖气的运动传输到各个部位;代谢后的废物、水液等也依赖气的作用体外。
气虚是指气的推动、营养、防御等功能减弱,这可能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耗损所致。
二、关于血的认识
血,即血液,是红色液态物质,在脉管中循环,为构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主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根于肾。营养物质依赖于血液运输到全身,因此脂肪、肌肉等的形成都依赖于血的灌溉与濡养。
血虚,或称血液不足,其原因是生化乏源、失血过多或久病耗损等。
三 气血相依,密不可分
气和血是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生命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气有温煦推动的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的功能。气是动力,血是源泉,二者密切关联。
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意味着血与气是紧密相关的。血若无气的统率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若无血作为基础,就会变成身体里的邪火。气虚会导致疲乏无力、气短懒言等症状;血虚则会导致心悸失眠、形体消瘦等。
四、中医的补益法:补气与补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