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熟悉上海方言,可能会发现一些在普通话中读音不同的字词,到上海话里读音却完全一样的有趣现象。特别是在名字,如路名、人名中,这种情况更是常见,常常让人有些“傻傻分不清”。比如上海话中最让人分不清的马路有湖南路、沪南路,以及常被误认为的河南路(实际上,上海并没有直接名为“河南路”的马路,而是有“河南北路”、“河南中路”和“河南南路”,“河南路”只是这路的统称)。
说到“在普通话中能够区分,但在上海话中却分不清”的现象,人名姓氏领域也是重灾区。其中,“黄王不分”的情况最为典型。
以上这些常见姓氏,都是上海话中“黄王不分”的实例。你可能会问,文章标题提到的“一半上海人读勿连牵”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些路名和姓氏并不难读,只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让人“分不清”而已。
接下来,我要介绍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例子。比如,“上中路”和“场中路”这两个路名,它们的上海话读音相同吗?很多上海人可能也会把这对路名列入“普通话分得清,上海话分不清”的名单。实际上,“上”和“场”在上海话中的发音是有细微差别的。“上”发音是“shang”,与尝、裳、尚、床等字的发音相同;“场”发音则是“shan”,与锃、剩、肠、常等字的发音相似。
类似的情况还有“上海医院”和“长海医院”。很多上海人在读音上已经无法区分二者,其实它们的“鼻化韵”是不同的,前者是“ang”,后者是“an”。
再来看看这两个常见的姓氏,“张”和“章”在普通话中的读音是相同的,但在上海话中却有微妙的差别,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之别。“张”发音为“zan⁵”,与争、睁等字同音;“章”发音则是“zang⁵”,与装、庄、妆等字同音。
上面举的例子都是在普通话中读音不同但在上海话中读音相同的情形,而“检查”和“”则是一个特例:这两个词在普通话中读音完全相同,但在上海话中的发音却大相径庭。“查”发音为“sho”,与茶、乍、蛇等字同音;“察”发音则是“cak⁵”,与插、策、册等字同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