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后来纪念屈原的说法逐渐流行,现在融合了多种习俗,成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起源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历史学界的普遍观点,端午节最初起源于古代百越民族(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图腾祭祀活动。百越先民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祛邪避害、丰收安康。他们通过赛龙舟、悬挂艾草与菖蒲、饮用雄黄酒等方式,表达对龙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逐渐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传说屈原因忧国忧民、忠而被谤,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殉国。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打捞其遗体,并将饭团、鸡蛋等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啃食。这些行为与原有的龙图腾祭祀习俗相结合,使得纪念屈原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并深入人心。

如今,端午节已不再是单一的文化现象,而是融合了龙图腾崇拜、纪念屈原、驱邪避瘟等多种习俗的综合性传统节日。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不仅传承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智慧和信仰,也寄托了人们祈福纳祥、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端午节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