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这个名字的由来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解释与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相传,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忠心耿耿,却因受到小人谗言和排挤,最终被楚王流放。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攻破的消息,屈原悲愤交加,选择了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遗体,并将饭团、鸡蛋等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便划龙舟、吃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表达对他的哀思和敬仰。久而久之,五月初五这个日子就被称为“端午”。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端午”的名称与古代的“恶月恶日”观念有关。农历五月被古人视为“毒月”,而五月初五更是“毒日”,是邪祟和瘟疫容易滋生的时期。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驱邪避瘟,如悬挂艾草、菖蒲,饮用雄黄酒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和安全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恶月恶日”的禁忌逐渐淡化,而纪念屈原等人文意义则逐渐凸显,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端午”节。因此,“端午”这个名字,既承载了人们对先贤的缅怀,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