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源自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出自《三国志·蜀书·二臣传·郤正传》。故事原文记载,蜀汉后主刘禅在邓艾大军兵临城下时,不设防备,最终被俘,投降了魏国。后来,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询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在郤正的提示下,假装不知蜀地在哪里,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好,不想念蜀地了。这个回答博得了司马昭的欢心,最终使得刘禅得以在魏国保全性命。
译文和注释进一步解释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心理。刘禅的投降和后来的回答,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君主缺乏政治智慧和远见。而郤正的机智应对,则展现了他在危急时刻的冷静和谋略。这个成语后来就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沉迷于某种环境或事物中,忘记了原来的目标或责任。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