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的《卖炭翁》堪称文学经典,令人印象深刻。
回想中学时光,我们曾熟识并背诵这首传世之作:
勤劳的卖炭翁在南山中伐薪烧炭,满面尘灰,被烟火熏烤得颜色深沉,两鬓斑白,十指都被熏黑。他卖炭所得的钱,究竟用来做什么呢?不过是为了购置日常所需的衣裳与食物。尽管身上衣物单薄,他却担忧炭价低廉,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一夜大雪,城外积雪盈尺。清晨,老翁驾车载炭辗过冰冻的车辙前行。牛困人饥,太阳已高挂天空,老翁只能在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翩翩两骑黄衣使者与白衫儿突然出现,手持文书,声称奉皇帝之命。他们命令老翁将炭车转向北方。可怜那一车千余斤的炭,宫使们硬是带走,老翁无奈又心疼。仅以半匹红绡和一丈绫,便换取了整车的炭。
白居易的诗歌表达通俗易懂。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卖炭翁既勤劳又懂得经营之道。他深知在严寒天气里炭的价值更高,因此甘愿忍受寒冷。在社会的背景下,即使是如此勤劳并富有经营智慧的人,也无法逃脱的剥削。卖炭翁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艰辛。
从史料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也揭示了产权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绫罗绸缎被当作货币使用。例如,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市场交易中必须接受绫罗绢布等物品作为支付手段。在《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即是直接支付了款项,只是给的钱远远不足够。这也反映了社会的货币制度及其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