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耄耋之年到底指啥?古时候怎么说的?

“耄耋之年”是一个用来形容年纪非常老的成语,特指人到了八九十岁的高龄。这个说法源自中国古代文献,其中“耄”和“耋”都是指老年人。

在古代汉语中,“耄”指的是八九十岁的年纪,而“耋”则是指七十至八十岁的年纪。将这两个词结合起来,“耄耋之年”就代表了一个人进入了非常高的年龄阶段,通常是指八九十岁。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用来形容那些经历了漫长岁月、智慧丰富、经验深厚的老年人。

古代文献中的一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耄耋之年”的含义。例如,在《诗经·小雅·蓼莪》中就有“耄耋匪遑,老夫无所怨”的句子,这里的“耄耋”就是指老年人。另外,在《论语·为政》中,孔子也提到了“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八十、九十,耄耋之年,老而不死,是为贼人。”这段话中,孔子将“耄耋之年”作为老年人的一种状态来描述。

总的来说,“耄耋之年”是一个充满敬意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经历了漫长岁月、智慧丰富、经验深厚的老年人。在古代,这个成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