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八十多岁在古代怎么称呼

八十多岁在古代怎么称呼

作者:冯玄一

孔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这些话出自《论语•为政》。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马季先生的相声《数字与生活》曾提到如何在不使用数字的情况下表达年龄。在古代,人们在谈论年龄时常常使用特定的称谓来代替数字,特别是在诗词文章中。这些关于年龄的称谓蕴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于年龄的称谓,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和“从心”,它们分别代表30岁、40岁、50岁、60岁和70岁。除了这些,还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做“志学之年”,它指的是一个人年满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的时候。在古代文献中,这些年龄称谓被广泛应用。

除了上述的称谓,还有许多关于年龄的特定词汇。比如,“赤子”和“襁褓”都是用来形容未满周岁的婴儿。而“牙牙学语”中的“牙牙”,则是指孩子开始学说话时的声音,后来用来形容一岁左右的孩子。

人们常说的“孩提时代”,其实是指孩子两岁至三岁的时期。“孩提”一词出自《孟子》,也有写作“提孩”的。韩愈的诗句中就有提到“提孩巧相如”。而十岁的孩子则被称为“幼学”,这是出自《礼记•曲礼上》。

在古代,男子在特定的年龄会有特定的称谓。比如,“束发”是指男子十五岁时将原先的头发解散,扎成一束。“加冠”则是指男子二十岁时的成年礼。男子要穿上特定的服饰,进行仪式,标志着他的成年。而“弱冠”则是指男子在二十岁虽然成年,但体犹未壮的情况。

对于女子,古代的成年年龄则是十五岁。女子在这个年龄要“束发而笄”,表示已经成年。至于为什么女子的成年年龄比男子早五岁,并没有专门的解释,也许可以推测是古代女子较男子早熟一些。

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半老徐娘”这个词。它指的是女子过了三十岁或者按照现在的情况,可能是过了四十岁或四十五岁的女子。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只有背着当事人时大家才会使用。

对于老年人的年龄,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花甲”和“古稀之年”。六十年被称为“花甲”,这是因为古代用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轮回,故称之为“花甲”。而七十岁则被称为“古稀之年”,这是出自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除了这些,七十岁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称呼:“悬车之年”,意思是到了这个年龄就可以辞官回家。而在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则有“耄耋之年”的称呼。“期颐之年”则是用来指百岁老人。还有一些特殊的年龄称谓如喜寿、伞寿等等。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年龄的认知和文化传统。

了解了这些关于年龄的称谓后,你是否觉得它们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呢?这些词汇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


八十多岁在古代怎么称呼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