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黄渤海海域伏季休渔期启动以来,青岛的海鲜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休渔期的深入,渔船已停泊进行必要的维修,而市场供应则将未来的四个月转向养殖产品。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走访青岛多个码头、农贸市场及批发中心发现,尽管受休渔期影响,部分海鲜价格有所上涨,但整体市场保持稳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贝类与养殖产品成为了市场的“平价担当”。在休渔期期间,除钓具外的所有捕捞作业都被禁止,这使得海捕类海鲜价格出现波动。与海鲜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贝类及养殖水产品的价格保持稳定,甚至有些贝类的价格还出现了下降。例如,红岛蛤蜊、即墨海蛎子等本地贝类正值收获季,价格亲民,吸引了大量市民采购。
为了保障市场供应不断档,青岛各大市场采取了多项措施。从冷冻水产品看,青岛市的海产品经营企业已经储备了丰富的冷冻加工水产品,可随时投入市场。养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每年休渔期间养殖水产品的产量都非常可观。深远海区域的养殖工船也在休渔期间向市场提供鲜活的海水鱼。这些措施确保了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除了传统的海鲜产品,冷冻储备和养殖技术也为市场提供了保障。青岛市现有远洋渔船166艘,捕捞的品种包括金枪鱼、鱿鱼等,这些产品也补充了海鲜市场的空白。随着养殖产业的扩容和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胶州湾、丁字湾的蛤蜊、蚬类及对虾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在采访中,半岛全媒体记者发现,青岛市民的消费行为在休渔期前后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假期前后,部分市民会提前囤积冰鲜,但随着假期的结束,消费者更多地选择贝类、养殖鱼及冷冻产品。这也反映出市民逐渐从“囤鲜”转变为理性消费。随着气温回升,赶海体验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催生了“赶海经济”。
休渔期的青岛海鲜市场不仅是资源保护与消费需求的博弈场,也是产业升级的试验田。渔民们意识到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正如一位渔民所言:“我们要学会养海,以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