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老的智慧格言,伴随着我们成长,但其背后的完整表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却可能未曾引起广泛注意。
这一理念出自《尚书虞书大禹谟》,是大禹身边大臣对君王大禹的劝谏。其中的“天道”指的是天理大道,也就是自然与社会的规律。
为什么“满招损,谦受益”会被视为天道呢?这背后蕴深刻的故事与智慧。
当时,舜帝将禅让给大禹,并派他去征伐三苗部落。战事持续了三十天,三苗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在这关键时刻,大禹身边的大臣提出了建议,他引用了“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句话。
这句话的内涵极为丰富。满招损,指的是自满会招来损害;谦受益,则意味着谦虚能让人受益。这种观念并非空洞的抽象,而是被古人通过实际经验所验证。例如孔子参观鲁桓公庙时见到的宥坐之器,当罐子空着或满着时,它是倾斜的;而当水装到适中的时候,它就端正了。鲁桓公将此器放在座位旁边,时刻警示自己不过于自满。
进一步来说,“满招损,谦受益”也是关于人性微妙的一种理解。追求上进、努力增强技能是人之常情,但名利双收之后容易滋生自满和骄慢之心。这些不良心态会滋生无数不良念头和行为,最终可能带来灾祸。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醒,警惕小我思想的滋生。在源头处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逊和虚心的态度。这正是《尚书》中提到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需要克服小我思想的危险,发掘大我思想的美妙。在谦虚中学习成长,放下小我,开发大我,才能更接近天道。谦卑处下是力量的体现,就像大海一样拥有宽广的胸怀。这就是“满招损,谦受益”的真谛所在。当我们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时,我们会发现生命是如此充满希望与活力。这是一种深刻的智慧,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需要不断践行的重要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