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技术壁垒,不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他在特种制造领域游刃有余,是一位真正的工艺大师。面对重重困难,他带领他的团队一项项完成任务,展现了超凡的技术实力。
从原始的毛坯棒材,到复杂的弹造,需要经历上百道精密加工。其中,弹体最薄的地方仅有0.7毫米,相当于指甲盖的厚度。每一刀下去,都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和经验,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在加工过程中,要在弧面上开凿出比芝麻粒还小的48个螺纹,每一个角度的精确都是至关重要的。上百道精密加工,上千处刀具运行的轨迹,都必须达到0.05毫米的精度,这是目前复杂薄壁零件加工的极限。
在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面前,安徽军工集团东风机电公司的首席技师炼,通过28种工艺的自主创新,一一攻克了这些难题。他攻克了特种制造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他不仅塑造了弹体的外形,还通过精湛的技术,“勾勒”出了内在的韧性。
加强环是特种武器完成二级作战、释放最大威力的关键。放上去后,加强环会将壳体分成两部分,一级爆轰波会沿着加强环锥形的面平移泄爆,以保证后级的战斗部能完成作战任务。根据设计要求,加强环需要精确放置在弹体的中间位置,并留出足够的泄爆空间。
炼要在弹体的内腔车削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环形槽,这是机械加工行业的技术难题。他采用独特的刀具和“浅吃快跑”的方式,成功攻克了这个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创新是这些能工巧匠解锁成功之门的“密钥”。他们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累计完成了300多项技术改进项目,获得了20项专利。炼表示,科技在不断发展,武器装备也在持续更新换代,他们会加倍努力在科研生产和技术创新上,为国防事业贡献最大的力量。他用自己的“金耳朵”和丰富的经验,在嘈杂的车间里,仅凭听觉就能判断出槽刀的磨损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