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作者姓名](具体姓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编)
我来到南京这座古城已经四十多年了,深感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每当有空闲时,我总是喜欢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漫步。知名的景点自是令人陶醉,但更吸引我的是一些隐藏于角落的遗迹。南京的地名中蕴丰富的历史信息,引发我对遥远岁月的无限遐想。尽管我踏遍这座古城,也很难寻觅到当年风貌。有些古迹只留下地名,供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想象。其中,长干里就是这样一个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地方。
长干里作为地名,其具置在历史文献中有多种说法。综合六朝古籍记载,它大致位于朱雀航以南的山陇间,北靠秦淮河,南望雨花峰,是一处适宜人居的市井区域。有大长干和小长干之分,两者相距不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干里一带就有人烟。到了东吴建业后,这里更是日益繁荣。历史文献如左思的《吴都赋》和刘逵的注解都描绘了建业老城南一带的繁华景象。古代江左人称山陇间平地为“干”,称街巷为“查下”,称内秦淮为“横塘”。从唐代许嵩的《建康实录》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墨客笔下的长干里应指小长干。这里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是六朝古都的一个重要地标。
据史载,大约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游历金陵,来到长干里。这里繁华的街景和热闹的市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富有民间风情的歌谣《长干行》。
如果说《诗经》是先民的流行风,《楚辞》是浪漫的狂想曲,那么《乐府》就是民谣的咏叹调。乐府诗采用声情并茂的叙事体表达方式,语言通俗流畅。李白的《长干行》正是这种风格的典范之作。诗中描绘的纯情故事,就像一幅幅民俗风漫镜头展现在我们面前,亲切、温婉而又哀伤。
在李白创作《长干行》之前,乐府旧题已有《长干曲》。崔颢的《长干曲》以船娘搭讪的口吻,展现了长干人的舟楫生涯,情景交融,顺畅自然。虽然崔颢的《黄鹤楼》更为人称道,但李白的《长干行》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诗意的表达,与崔颢的作品各擅胜场,一同流传千古。
我曾依照现代的建康城示意图多次探寻老城南一带,但看到的只有重建的长干桥和古老的干长巷等地名。历经时光的冲刷和沧桑的流变,当年的长干里连残垣断壁都没有留下。我们只能依靠古代诗文的描述来想象它曾经的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