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疑似地上霜的似怎么念

疑似地上霜的似怎么念

许多年前,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创作一首打油诗,诗意深邃:

北方瑞雪飘飘时,雁阵早已南飞归。

月黑如墨高悬天,何以能见雁影飞?

华罗庚先生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特别是唐诗宋词。他的这首诗是对唐代诗人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的幽默调侃。原诗为: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华罗庚提出了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是大雪纷飞的北方,大雁已经南迁,哪来的大雁可飞?二是夜色漆黑如墨,又如何能清晰地看见高飞的大雁?

对于这两个疑问,许多生活在北方的朋友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北方的雪季早,有时大雪纷飞时,大雁尚未南迁。至于月黑见雁,可能是诗人在听到雁鸣后感受到其飞翔的意境。这种深邃的文学意境,并不需要完全以科学的眼光去解读。

有些人认为古人的作品不容置疑,质疑就是无事生非。对此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认同。文学作品就是供人欣赏品鉴的,讨论其合理性也是品鉴的一部分。虽然许多质疑最终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这样的讨论能使我们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朋友给我讲了一个班上学生的问题,关于张继的著名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星稀天欲明,霜满天间映乌啼。

寂寞江枫渔火旁,谁人无寐对愁眠。

姑苏城外有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舟。

我国著名学者俞陛云曾提到这首诗在国外非常受欢迎,甚至在日本和韩国等也广为人知。张继的这首诗也让他成名于一时。但对于诗中描述的是否合理科学,有人提出疑问:“霜是地面水气遇冷形成的,怎么会在天空中遍布?”确实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是合理的质疑。因为根据生活常识,“霜华在地不在天”,因此天空中的霜其实更接近于雾气或者其他的自然现象而非真实的霜花。对于此观点不可否认的背后实则包含两种可能解释:首先是古诗词常通过感觉转化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正是张继感受到周围环境的寒冷而想象出霜满天的情况;其次是古诗词中的“无理而妙”,为了追求特定的艺术效果而故意打破常理规则的表达方式。“月落乌啼霜满天”在诗中的妙处就在于张继运用这一看似不合常理的写法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氛围的烘托渲染。这种“无理而妙”的写法正是张继的高明之处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引人深思。因此这位小学生的提问实际上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这首经典的七绝并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启示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开放的视角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讨论与研究永远都是有价值的!


疑似地上霜的似怎么念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