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在参与大学课题和公司项目时,经常观察到一种现象:面对母语为英语的同事、雇主或教授,另一方是英语为外语的同事、面试者或学生。当后者尝试用英语交流时,他们往往显得非常焦虑,即使他们很努力地拼凑英语单词,时态、语法和发音似乎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一个努力地表达,一个努力地听;一个像是在出谜题,另一个则忙于解谜,两者都忙得不亦乐乎。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印度人的英语口音虽然重,却能得到世界的认同?为什么人从小学习标准的英式英语,却往往陷入“哑巴英语”的困境?
在,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哑巴英语”学习者?仅仅通过展示精美的英语课文PPT、讲解单词、语法和时态,就能让孩子们在未来与母语为英语的人实现无障碍沟通吗?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中,不难发现汉语拼音已经成为学习汉语的基石,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汉语拼音标注。即使是义务教育之外的教材,市面上小学三年级之前的课外读物也主要以汉语拼音作为辅助发音工具,帮助孩子们正确发音。
那么英语教材又是怎样的呢?
在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中,所有的英语单词都没有音标注释。如果一个人从未接触过英语,他可能会尝试用汉语拼音来辅助发音,因为汉语拼音已经成为汉语的读音指南。但在现实世界中,使用汉语拼音来读英语并不实际。学生的英语发音通常依赖于外国人的示范,他们像鹦鹉学舌一样模仿或背诵。至于学生的发音是否标准,却往往不被重视。这一现象在英语考试制度中也有所体现,口语考试仅占中考总分的6%,容易被忽视。
就像一位农民拥有120斤的谷种,却将其分散撒在不同的田地。其中一块田地只撒了8斤谷种,我们不禁要问:秋天的收成将会如何?
“哑巴英语”的困境正是如此形成的。虽然大环境是汉语,没有练习英语的实际应用场景,但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教育方式、教材编写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方式和增加口语考试比重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