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 碳及其化合物
课题二: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重要程度:五星)
1. 物理性质:
(1)在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当它固态时,呈现为白色的雪花状固体,俗称干冰。干冰由于其良好的冷却性能,常被用作制冷剂,同时也应用于人工降雨。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大约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探究】
实验一:将装满CO2气体的集气瓶向纸筒中倾倒。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气体流动的过程,但过一段时间后,纸筒向CO2气体倾倒的方向倾斜,证明了CO2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
实验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然后盖上瓶盖,摇晃瓶子。你会发现瓶子变扁了。这一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 化学性质:
(1)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实验】验证CO2的燃烧性质:通过观察发现,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这是因为CO2气体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当CO2进入烧杯中时,会首先占据下面的空间,自下而上逐渐覆盖两支蜡烛。我们可以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2)CO2不支持呼吸。在高浓度CO2的环境(如山谷、山洞、菜窖)中,进入前应进行“灯火实验”,以确保环境中有足够的氧气供蜡烛燃烧,防止发生。
(3)二氧化碳可以和水反应。介绍物质:石蕊是一种指示剂,遇到酸性物质会变成红色;醋酸是一种常见的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实验用品介绍:喷壶、浸泡过石蕊试液的干燥小花、集满CO2的集气瓶。
实验操作及现象:
①向紫色小花上喷洒醋酸,小花变红。
②向紫色小花上喷洒水,小花仍为紫色。
③将紫色小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小花仍为紫色。
④将喷过水的紫色小花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小花变红。
实验分析:实验(Ⅰ)和(Ⅱ)对比说明石蕊遇酸变红,水不能使小花变色;实验(Ⅲ)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实验(Ⅲ)和(Ⅳ)对比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化学方程式为:CO2+H2O=== H2CO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H2CO3=== H2O+CO2 ↑。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 CaCO3 ↓+H2O。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重要程度:五星)
用途与其体现的性质:
灭火: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作气肥:参与光合作用。
作制冷剂、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
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重要程度:五星)
1. 选择发生装置: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通常使用稀盐酸和块状大理石,因此选择固液常温型的发生装置。
3. 实验反思:
(1)如何验证收集的气体已满?答:将一根燃着的小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表示已收集满。
(2)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答:不能,因为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进行。
(3)能否用碳酸钠粉末代替大理石?答:不能,因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度过快,不利于气体的收集。
(4)如何去除CO2中的少量HCl?答:可以通过饱和的小苏打溶液去除HCl,若要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浓硫酸去除水蒸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