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医生经常告诫新妈妈们,照顾一岁以内的孩子要格外用心,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确实,人的一生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发育期,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另一个则是青春期。在这两个阶段,孩子的生理发育速度远超其他时期,如果因为某些原因错过了这两个时期,比如严重的疾病或长期的营养不良,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缺憾。
在我国,有一些成年人在身高方面较其他年龄段的人平均矮上2-5厘米,这正是因为他们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恰好遇到了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期,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
那么,在人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呢?我们可以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山区,两个被狼抚养大的女孩被发现并收养。尽管经过长时间的教导和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其中一个较大的女孩在智力发展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同龄儿童。另一个在被发现的13岁半的女孩基妮,被父母长时间与世隔绝,除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能力。经过系统的教育后,她的语言能力依然只相当于一个正常的五岁儿童。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即便遗传基因是正常的,但如果错过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缺陷。也就是说,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
近期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从出生到一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婴儿处于充满爱心和丰富刺激的环境中时,尤其是他们的自发探索行为得到养育者的鼓励时,这样的环境会极大地促进他们对环境的积极探究行为以及智力发展。相反,如果婴儿生活在不正常的家庭或孤儿院中,缺乏丰富的刺激和的敏感反应,可能会导致他们运动技能的严重落后以及心理发展的滞后。对比在正常家庭环境和非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智力测验的结果显示出了巨大的差距。
一位心理学家对黎巴嫩孤儿院的孩子进行研究时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关注和环境刺激,许多在1岁时还不能坐起来,4岁时仍不会走路。而那些被正常家庭领养的孩子,虽然经历了相似的环境转变和教育过程,但如果在1岁之前被领养,他们的智力水平有可能达到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而如果在6岁之后被领养的孩子则很难达到正常水平。这项研究也强调了早期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持久影响。
基于这些证据,我想提醒所有的新手父母们注意:虽然一岁以内的婴儿不会说话无法直接与交流但他们内心有着强烈的探索世界的愿望。他们始终在努力探索周围的未知世界微笑、啼哭和咿呀的呼喊都是他们求知欲和社会化的表达。因此千万不要错过这段宝贵的时期以热烈的爱对待孩子为孩子创造充满刺激的环境多和孩子交流关注他们的愿望善于理解孩子的心思对他们的任何反应都应及时回应。只有这样您才能骄傲地对周围的人说:我是一位合格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