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到三十,常言已经步入人生的而立之年,这个成语历经千年仍被广泛应用。那么,这里的“三十而立”,“立”的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论语 第二章 为政篇》中提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中的“三十而立”,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是他在三十岁时已经明白了礼仪之道,言行举止都非常得体。这并不是指成家立业的意思,而是一种在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明确认知后的自觉觉醒。
孔子的这句话:“不知礼,无以立。”我们可以把“三十而立”理解为“三十而知礼”,这个阶段是构建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时期。
在现代社会,我们所说的“三十而立”,更多的是指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独立承担应有的责任,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人们通常将其归纳为:立身、立业、立家。
“三十而立”更多的是一种对自己人格修养的觉醒和追求。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塑造自我、确立人生方向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内在修养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成就和物质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