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面对类似事件讨论时,公众应该更加审慎,从原典出发寻找证据,以避免陷入“曼德拉效应”的误区。
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争议,许多网友坚信他们从小学的是“斯人”,但据从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了解到的信息,历套教材一直以来的版本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尽管如此,“斯人”和“是人”都表达“这一个人”的意思。
尽管真相已经明朗,为什么仍有众多网友坚信他们学的是“斯人”,甚至认为自己的记忆被更改了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记忆的偏差?
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日常生活中,孟子的这句话被频繁引用,但许多引用者使用的是“斯人”。比如,在接触孟子的初期,很多人可能通过课外读物或影视作品了解到的就是“斯人”。而且,“斯人”在一些文化和语境中也比较常见。在心理学上,这种记忆现象被称作“曼德拉效应”,描述的是人们的记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现象。在传播过程中,个体的错误互相影响,最终形成了大众的误解。
社会文化对记忆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爱我》的歌词中原本没有“”二字,但很多人误以为有;再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原话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但很多人却记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类似的大规模记忆偏差的例子并不罕见。
而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争议在新媒体时代被放大,甚至让一些原本持“是人”观点的人也开始倾向于“斯人”。如果持有某种记忆的人数足够多,就会产生集体影响,形成从众效应。
文艺作品对记忆的影响不容忽视。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励志名言经常在演讲、书籍和影视剧现。在这些场合中,使用的是“斯人”还是“是人”,虽然表意相同,但公众的印象可能会出现混乱。另一个例子是《神雕侠侣》中的名句,虽然广为人知,但其实际出处和原句却经常被忽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郁风表示赞同这一观点并提醒公众注意此类问题。编辑汪垠涛对此进行了整理并投稿至红星新闻。关于此事的相关评论或见解可以通过红星评论邮箱进行投稿。同时鼓励公众下载红星新闻APP参与报料活动,有机会获得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