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斯人”与“是人”的争议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关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话题在10月27日登上了微博热搜榜首位,当天阅读量接近四亿。
这场争论源于一位网友的文章《时空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他声称自己记忆中初中时期学习的课文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量网友的共鸣。网友们纷纷质疑,是他们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还是教材真的发生了变化?
经过记者的多方调查,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这一发现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人们开始怀疑自己从小到大的学习是否出现了偏差。
而对于哪个版本更为权威,教育出版社回应称,其教材一直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历史版本如1961年、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均为这一版本。《孟子集注》和《孟子注疏解经》等古籍中,也是使用的“是人”。
“斯人”版为何会在民间如此流行?这可能涉及到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原因。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在口口相传中更容易接受“斯人”这一说法,可能是因为现代汉语中“是”作为“这”的意思使用较少,或者在某些方言中平翘舌音发音不标准,将“是”误读为“斯”。
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天将”,自动排列在前面的结果也是“斯人”的版本,这也加深了人们对“斯人”版的印象。
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人们读作“斯人”可能是因为这个词在许多名诗名篇现过,并且生活中“斯人已逝”这些常用的表达使我们对“斯人”这个词较为熟悉。“斯人”在一些语境中可能让人感觉更有文学气息。无论哪种原因,这一话题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