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扬眉吐气典故来自哪首诗?

“扬眉吐气”这个典故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首特定的古诗,而是源自一个历史人物和相关的传说故事,后来被广泛引用并融入了我们的语言。这个典故通常与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顾恺之(Gù Kǎizhī)有关。

据《晋书·顾恺之传》及相关史料记载,顾恺之才华横溢,尤其擅长绘画,但为人性格有些自负。有一次,他与同乡的人一同旅行,在船上遇到一位擅长画扇面的人物。顾恺之看到那人作画的神速和技艺,暗自佩服,但嘴上却说:“此人是哪里人?画得这样好!”那人回答说:“是吴人(指江南地区)。”顾恺之心中不屑,暗想:“吴人有什么了不起的,竟然也能画得像这样!”过了几天,他又遇到这位画师,那人已经画了许多扇面卖掉了。顾恺之感到非常羞愧,便对人说:“我以前小看这位吴人了。”他用“扬其眉,吐其气”来形容自己因他人的才能而感到的羞愧和释然,意思是扬起被抑制的眉,吐出郁结的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抑的不满情绪,心情非常舒畅。

虽然这个故事本身可能包含一定的传奇色彩,并非完全的历史实录,但“扬眉吐气”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并流传开来。它最初的意思是形容摆脱困境或压抑后,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样子。后来,它的含义也引申为获得成功、荣誉或地位提升,从而感到无比自豪和得意。

因此,回答“扬眉吐气”典故来自哪首诗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准确的。它源于一个关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历史轶事和传说,而非某首具体的诗歌。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成语的原始含义,并使其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