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深入研究,经与络的疗法在传统医学中有了更为细致的解读。对于胸胁苦满的症状,我们需要和解少阳,柴胡类方剂是经典的选择。但若是针对络病,肝着汤则更为合适。肝着汤中的旋复花、茜草和葱三味,专门通肝络,而非肝经。这就体现了络病治疗的独特性。
由于经与络的区分并不为大众所熟知,许多人误以为逍遥散可以通治所有症状,但实际上,它只能通经脉,对络脉无效。疾病不会因为经脉的通畅而自动痊愈,若忽视络病的治疗,病情便难以根治。经与络的区分并非绝对,在某些情况下,治疗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如治疗胸部肋间痛或胸部外伤时,复元活血汤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中的瓜蒌根、当归尾主要作用于血络,同时配合走经的柴胡进行治疗。
有些人误认为小柴胡汤是万能方,不了解络病的治疗方式。但实际上,《金匮要略》中的肝着汤是专门治疗肝络的方子,与柴胡等走肝经的方剂有着本质区别。这一章节为后人研究络病奠定了基础。
再比如大陷胸汤、小陷胸汤、栀子豉汤等用于治疗胸部疾病,而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则是针对胸痹的方剂。这是因为前者主要作用于以脏腑为主的焦膜系统,而后者则针对整个胸腔的弹性自适应系统,二者定位不同。
谈及络系统,也就触及了“奇恒涤络境”中的“涤络”要义。叶天士提到“久病入络”,这里的“络”指的是血络。在温病中,“入络”多指进入焦膜腠理的微循环,主要是浊邪阻络,阻滞的是气络。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津液通道,这些通道又分为主干、支流和微循环。十二经脉对应十二脏腑,同时分出更细微的分支形成微循环。除此之外,还有奇经系统,它通过自身的细微分支与十二经的微循环相连,从而连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不仅收集、储存十二经多余的精气,还在十二经脉精气不足时调度自身能量进行补充。奇经八脉可视为十二经的能量调节系统。
这一能量调节系统与奇恒之腑(如脑、髓、骨、脉、胆、胞)紧密相连。例如,脑内藏元神,若脑内空虚,人更易患脑血管疾病。空虚则可能导致筋萎骨软,易骨折。脉指所有储存精气的管道;胆藏精汁,对十二经脉的平衡起调节作用。若胆异常,可能导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的异常,进而影响人的运动、睡眠和寒热。
在治疗一些难治的疾病时,如中风,若损伤及奇经,就要用填补奇经的方法治疗。如叶天士使用的虎潜丸就能填补奇经。当奇经能量充足后,多余的能量会向正经渗灌。但在治疗过程中,若奇经空虚日久,络脉枯涸,就会出现阻遏熵增而上火的表现,此时需用涤络法涤荡络脉。涤络与调补奇经是相辅相成的。
并非所有疑难病都需要涤络。在奇经不足的情况下,若使用涤络法可能导致奇经和正经能量更减,病情恶化。必须先通过填补法使奇经能量充足,再涤荡络脉。这就是奇恒涤络境的基本原理,它能治疗一些被认为无法逆转的脏器衰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