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关注数码圈的爱好者应该都知道,各家手机厂商以自家手机对标iPhone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性能参数的正面对抗,到外观设计上的争锋相对,每场发布会似乎都有与苹果一较高低的意味。
说到对比结果,显而易见,自家手机往往胜出,赢得毫无意外,理所当然。毕竟,PPT上的对比说到底就是一场策略游戏,挑选优势项目来展示,谁都会这么做。
可能觉察到单纯的口号喊战未能打动果粉的钱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情况有了变化。各大手机厂商不再只是单纯对标,而是集体化身“舔狗”,开始强行兼容苹果。
我近期体验了各大厂商的“强兼”成果,发现在跨设备互联互通方面,某些安卓手机的表现甚至比iPhone还要出色,甚至一些苹果尚未实现的功能,它们已经抢先推出。
以互传文件为例,原本安卓手机与iPhone互传照片、视频等文件,要么依赖QQ、微信,要么需要双方各自下载一个第三方互传工具。如今,OPPO、vivo、小米等厂商已经让自家手机支持与苹果互传文件。
使用“O+互联”,OPPO手机与苹果设备之间的互传变得简单。除了实况照片,它还支持传输图片、视频、文档等文件,在传输类型上与苹果的隔空投送几乎无异。而且,基于NFC技术,还推出了“碰一碰”功能。
小米也推出了“小米互联服务”APP,下载后便可实现与苹果设备的跨设备无线传输各种文件。小米的互传方式略有不同——OPPO支持NFC,无需打开APP也能唤起互传程序,而小米则需手动打开APP。
vivo则通过“互传”APP来实现,使用前无需登录vivo账号。实测中,照片、视频、文档等文件都能正常传输,但在实况照片的传输上,还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
尽管这三家厂商提供的互传方式在体验上与原生隔空投送有一定差距,例如每次互传都需要连手机热点或让两台手机处在同一,但相比第三方互传工具,它们在无广告、传输速度稳定和安全等方面表现更优。
在安卓手机与Mac的互联互通方面,这些厂商也推出了不少创新功能。比如通过“O+互联”,甚至可以在外面用OPPO手机远程控制Mac。实测中,即使Mac处于锁屏状态,手机也能直接解锁电脑,并提供了虚拟键鼠进行快捷操作。
如果说OPPO的思路是手机控制Mac,那么小米则反其道而行之,支持把小米手机镜像投屏到Mac,然后用电脑控制手机,在Mac端也能使用安卓APP。而vivo提供的互联互通功能则更为全面。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国产安卓手机厂商开始集体兼容苹果,这事儿还挺魔幻的。要知道前几年,各家厂商还在发布会上把苹果当“靶子”,比拼参数和体验,一心想要超越苹果。如今却上演现实版偶像剧——“苹果不能给的,我都能给”。
它们不仅在生态上强行兼容苹果,甚至恨不得写上“iPhone最佳‘苹’替”的宣传语。背后的原因,无非是看上了苹果的盘子。数据显示,苹果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而这正是各大厂商争夺的焦点。
面对高端市场的竞争压力,这些厂商选择了与苹果合作而非对抗的策略。通过互传、跨设备操控等方式吸引果粉尝试安卓手机的甜头,再用快充续航、拍照等创新功能逐步取代iPhone。这种策略看似给苹果“查漏补缺”,实则用开放的生态织就一张大网,从苹果夺食。
这一策略已经初见成效。例如小米和OPPO的旗舰机型上市后销量火爆,成功带动了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出货量增长。对于未来,我充满期待,希望各家厂商能继续努力,进一步兼容AirPods和Apple Watch等设备。你的下一台手机,何必是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