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乡文龙之韵
回忆妈妈的
苗延华
我的母亲,在七十三岁那一年无疾而终,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七年了。她与父亲在世时,常常提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古训,以及“父母在不远行”的孝道。我却选择了远嫁如皋,背离了他们的期望。
如今,我时常为那时的决定感到愧疚,也时常思念他们。回忆起父母的关爱和慈爱,尤其是妈妈的故事,让我难以忘怀。
自幼,妈妈就是我心中最好的讲故事的人。每晚我都会缠着她,听她讲述的故事。那些日子里,家中没有现代儿童故事书,妈妈给我讲的,都是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如《黄巢的传奇》、《的警示》以及《好人有好报》等。
今日,我愿与亲朋分享一则关于的故事。
“曾有一位外地乞丐,某日路过一户殷实之家。大门敞开,一位和善的妇人正在家中。乞丐向她讨食,妇人见其衣衫褴褛,心生怜悯,请他进家。一碗茶水、一碗看似猫食的烂鱼肉摆在乞丐面前。乞丐初看心中不快,误以为妇人心肠不好。然而在他趁妇人不备,将小泥具她家大门旁的砖缝后离开。
数年后,乞丐再次来到这户人家。他发现妇人已变得苍老憔悴。他以讨水喝为借口进入院子,询问妇人近况。老妇人告诉他,原本她生活无忧,但近年来每况愈下,得了眼病却无钱医治。原来她曾招待过的乞丐竟是如此心术不正。但乞丐听后忽然明白是自己误解了妇人。他决定帮助她改变命运。于是他将‘小马车’倒置头朝院内放入门缝中。
数年后再度重返时,他惊讶地发现老妇人面色红润、日子大有改善。这个变化令他深感欣慰。”
那时我年幼无知,对故事中“马头朝外”与“马头朝里”的神秘仪式不甚理解。我也不确定这是否是行为还是机缘巧合。然而我明白的是:人应该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好人终将得到。
母亲口述的这个民间流传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多年过去,“老妇人剔鱼刺”所展示出的对弱者的善良之举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我也努力学雷锋做好事、做有奉献精神的好人、助人为乐的榜样为子孙树立良好典范。
这个故事的情节又让我想到我的儿子属马出生于1978年。他结婚时流行的装饰品是“十字绣”。亲家母手巧给我儿子绣了一匹枣红色的大骏马并把它头朝内挂在婚房正对门的客厅里。每次看到它我就会默念“财源广进”。
如今我的孙子已长大了他们家庭和睦工作顺心收入稳定他们虽身处千里之外但总是报喜不报忧让我们老两口安心不已我也常常将妈妈讲述给我的故事讲给我的儿孙们听告诉他们不要要感谢的好领导感恩国泰民安的好时代教育他们要立足于社会做德善心慈的大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