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曾言:想,永远是问题的起点;做,才会有解决的答案。那些停滞不前的,永远只是旁观者。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有这样的体验:因上次的言辞而疑虑是否引起他人不适,因领导的言谈而怀疑其态度变化,或在事后反复设想另一种做法可能带来的更好局面。这种心理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聚焦的反复思索”。
过度思考并非明智之举。当你将注意力过度集中于某一问题,反而可能陷入疲惫的状态。常常认为“多想一点,就会有更多洞见”,但过度的思考只会带来悲观情绪和负面行为。对于高敏感者来说,过度的思考可能会使能量消耗,却没有产生实际的成长能量,这是一种低效的思维模式。
面对问题,行动是关键。事情的结果不在于你如何思考,而在于你如何行动。当你为某件事犹豫不决时,行动与仅仅思考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并不会给你带来困扰,真正困扰你的是你对事件的解读和联想。正如俗话所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人埃利斯认为,我们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是情绪困扰的根源,长期积累可能导致情绪障碍和身心疾病。在ABC理论中,A是触发事件,B是你对这个事件的信念和解读,C是你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同一件事,人们的看法不同,情绪体验也会不同。
对于那些总是“想太多”的人,如果他们感到心累,心理学家提出了三个自救指南:停止过度思考、摒弃完美、接纳自我。过度思考会加剧大脑负担,特别是对于自卑或持有负面信念的人来说,容易导向自我批评和否定。尝试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暂时放下思绪。活在当下,专注于眼前的事物,不去过分纠结过去和未来。很多过度思考的人存在完美倾向。他们追求的往往是完美感觉带来的虚荣和自豪,而非事实本身。摒弃完美,接受真实自我,是停止过度思考的关键。
世界上的事情是动态变化的,要学会接受这种无常和变化,接受真实的自己。不要过于指责自己想太多,因为在这个信息的时代,很多人都有选择困难症。你的胡思乱想并不代表你缺乏果断的能力,反而体现你的认真负责和深度思考。国际级NLP大师李中莹曾说:躲不了的去面对,逃不了的就臣服。接纳并臣服自己的思绪,反而能够缓解精神内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