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天公垂青,雨量充沛。
此等湿润气候,恰似甘霖洒落,滋养了万物。
随之而来的是各类真菌的生长迅速,尤其野生蘑菇迎来了其生长的旺季。
这的蘑菇,已然成为不少市民的挚爱。
好景不长,遵义地区却接连发生多起疑似因食用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
令人惊异的是,仅二十多天前,有些家庭曾食用过相似的蘑菇而安然无恙。
近日,在遵义市仁怀市,一家四口因食用野生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
记者于7月7日早晨探访了遵医附院急诊科病房内的一名患者——22岁的吕先生。
他已脱离危险,病情有所好转。据他透露,6月26日其家人曾采摘并食用两种野生菌,而后便出现了身体不适。
经过详细了解,原来吕先生家中食用的菌种包括条盖盔孢菌和黄盖鹅膏菌等。
据统计,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遵医附院就收治了81名因误食野生菌而中毒的患者。
遵医附院急诊科喻安永介绍道,自6月份以来,该院已陆续收治了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的市民多达数百人。
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84岁,最小的仅有4岁。
回顾这些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误食毒蘑菇中毒的情况屡见不鲜。
如在铜仁市思南县的一家四口因从市场购买的野生菌中毒;在仁怀市三合镇,有村民因路边摊购买的野生菌中毒等。
面对此情此景,许多市民产生了关于野生菌的误解。比如:颜色鲜艳的蘑菇就一定有毒吗?不鲜艳的就可以放心食用吗?这些都是流传甚广的误区。
实际上,蘑菇的颜色和形状并不能简单地判断其是否有毒。
举例来说,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色彩鲜艳的菌类是可食用的;然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剧毒蘑菇却可能是灰白色的。
关于烹饪野生菌的谣言也需澄清。如将银器、大蒜与野生菌一同烹饪后,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可食用是毫无依据的。
银针验毒虽是古老传说,但毒蘑菇中并不含有硫或硫化物,因此不会使银器变黑。
大蒜的活性物质虽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于毒蘑菇却无能为力。
我们需明白一个简单的辨别方法:如果蘑菇同时具备有菌盖、菌环和菌托这三个特征时,应避免食用。
如果不幸误食毒蘑菇中毒后该如何处理呢?
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催吐并喝下几百毫升温水后刺激咽喉部以促使有毒物质;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医生特别提醒:在食用野生菌前应拍照记录并尽快告知医务人员具体的菌种以便准确治疗。
对于野生菌的最靠谱做法是: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