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六大基本要素,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素养的形成有紧密联系。这种教学理论让课堂走向深度,不可忽视六大基本素养的重要性。
本文内容整理自现代教学技术重点实验室胡卫平教授在北京国音实验学校思维型教学主题线上培训中的分享,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
六大基本要素的深度解读
一、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是教学的基础,不仅包括课堂情境,还扩展到班级、学校乃至社会情境。其内涵远超过单纯的课堂环境,涵盖教育教学中的各种资源和设施,如经费、自然活动和文娱活动等。情境也有文化和非文化的两个维度,能够激发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如动机和兴趣。
二、提出问题
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钥匙。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思维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需在指导、和支持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让学生积极体验,经历提出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等过程。
四、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建构知识、分享思维的重要环节。它强调建构、情境、开放、合作和思维互动,要求教师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有利于合作互动的教学情境,并学生展开有效的合作交流。
五、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深度的关键步骤。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全面性的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六、应用迁移
应用迁移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教师设计相关性的、典型性的、具有思维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教师角色与发展
在思维型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的发展,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和研究应用等方面。
实例分析: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
以“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并进行总结与反思。这一过程中,教师需遵循思维型教学的六大基本要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
思维型教学与教学模式的区别
思维型教学的基本要素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指导。而根据基本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这表维型教学理论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